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臺灣海域鯨豚多樣性


跟其他動物類群相比,鯨豚的多樣性真是低得可以。

全球已命名的魚類經約有23,000種以上,昆蟲更是多達一百萬種以上,同樣屬於哺乳類動物的蝙蝠也接近200種,相較之下,全世界僅有85種鯨豚,真是少得可憐,難怪鯨豚圖鑑總也是薄薄一本。

鯨豚種類比不上其他動物的原因,推測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 因為壽命長、每胎僅一隻,使得鯨豚這種繁殖慢的動物,隨環境變異出現適應性的演化相當緩不濟急。
二、 身為海洋的頂層掠食性生物,鯨豚少了避免被捕食而產生的演化壓力,因此許多天敵與獵物之間的「共演化」現象,都不會在鯨豚身上看到。
三、 海洋幅員遼闊,鯨豚在其中悠游活動,缺乏棲地的隔離與環境顯著差異而產生的演化驅動力,再加上彼此在茫茫大海中,皆可相遇、交配,很難產生基因上的隔離,進而種化。

正因為鯨豚的種類少,多樣性低,每個種類的保育工作更顯重要。例如居住在中國長江的白鱀豚,根據化石推測,約自兩千萬年前就已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區域,但近百年來人類活動的干擾,已經使牠們數量大減,甚至2006年後,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鯨豚的種類也就此少了1/85!!除此之外,人類對沿海地區與江河的頻繁使用,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極端天氣與棲地改變等多重影響,更使得居住在沿岸及淺水域的鯨豚種類:如各種淡水河豚、鼠海豚、中華白海豚等,受到更多生存威脅,需要更積極的保育措施。

臺灣的鯨豚種類
從早期的清朝文史資料,到日本殖民時代的學者探考,捕鯨年代的紀錄與省政府年代的水試所研究人員的資料,再加上近20年臺灣大學周蓮香教授等學者的努力:鑑定擱淺鯨豚的標本,租用船隻在海上實地探查,統計賞鯨豚船隻的記錄等,終於確認臺灣周邊海域鯨豚的種類與大致分佈的範圍。
臺灣的鯨豚共31,包含8種鬚鯨亞目的成員:小鬚鯨、鰮鯨、布氏鯨、鯷鯨、長須鯨、藍鯨、大村鯨與大翅鯨;以及23種齒鯨亞目的成員:抹香鯨、小抹香鯨、侏儒抹香鯨、短肢領航鯨、偽虎鯨、虎鯨、小虎鯨、瓜頭鯨、柯氏喙鯨、柏氏喙鯨、銀杏齒喙鯨、朗氏喙鯨、瑞氏海豚、瓶鼻海豚、印太洋瓶鼻海豚、熱帶斑海豚、飛旋海豚、長吻真海豚、糙齒海豚、弗氏海豚、條紋海豚、中華白海豚與江豚。
圖片來源: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生物多樣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製作)

臺灣的陸域面積36,000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域總面積0.025%以下,但臺灣海域的海洋生物種數卻高達全球的1/10,是全球平均值的400倍。鯨豚種類更高達全球的36.5%,可見全球鯨豚種類雖少,但臺灣鯨豚多樣性卻相對豐富。
 臺灣海域鯨豚多樣性之所以豐富,主要還是因為正好位於熱帶與亞熱帶水域,再加上東西岸迥異的海洋環境—西海岸臺灣海峽處在大陸棚區域,是中華白海豚與江豚的住所;東海岸屬於大陸陡坡的地形,水深變化大且有黑潮洋流經過,帶來許多洄游性生物作為食物來源,孕養了20種以上的鯨豚在此出沒,賞鯨活動也因此能在臺灣東部海域蓬勃發展。
圖片來源: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提供
小小面積的臺灣能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物資源,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責任,為了永續發展,我們實應找出更好的保育對策,跟我們的鯨豚鄰居和平共處,方為上策。


本文同步刊登於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13.9  (感謝劉蘭玉博士潤稿)

往下看>>>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又死了一隻中華白海豚_與環資中心同步刊登

作者: 林子皓(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王俊傑(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李文達(中華鯨豚協會獸醫師)、余欣怡(中華鯨豚協會理事)

噩耗傳來


海上調查的工作同仁們剛剛調查完準備回航,熟悉的船長來電:在海上見到一隻中華白海豚的屍體,在海面上浮浮沈沈。這消息像是一顆炸彈震撼了大家,緊急聯絡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人員、獸醫師,希望能立刻剖檢出白海豚發生了什麼事。

但是潮水退去,臺灣西部盛名遠播的候潮港讓船隻無法出海搬運白海豚,工作人員在岸邊苦苦等待漲潮,直到天黑後終於請熱心的船長與海巡弟兄將死亡的白海豚運上岸,並與苗栗縣政府的同仁們一同協力完成擱淺處理。經過林務局與苗栗縣政府同意後,再將腫脹的白海豚運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交由專業科學人員進行剖檢。

照片傳回工作團隊,負責照片辨識的學生嘆了一口氣:是Popper,一隻我們熟悉的老朋友...。Popper從2008年開始拍攝,牠背鰭上的獨特缺刻與斑點非常容易辨認,右側背部下方有一個明顯的傷口癒合痕跡,常引起調查人員好奇傷口主要的成因。牠活動在苗栗至台中海域,屬於長期待在北部的居留者之一。而就在星期一(9/8)的調查中還有拍攝到牠,當時跟著她的老朋友──另隻老年白色個體一起慢游在大安溪口。很難想像兩天前才拍下她在海面悠游的粉紅身影,現在變成浮腫,發出惡臭的屍體躺在解剖台上,似乎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Popper 在海上悠游的畫面,照片來源: 鯨豚攝影者提供

解剖檢驗 盼能釐清死因


經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嘉義大學獸醫系、中華鯨豚協會擱淺處理及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各單位的人員通力合作解剖及詳細檢驗後,雖然Popper已經呈現腐敗的樣貌,難以判斷確切的死因,但仍可在外觀上發現,嘴喙附近有線狀物纏繞壓痕。

當解剖刀劃下,量測牠的體表脂肪厚度與肌肉狀況相當正常,內臟在目視之下也沒有明顯致死的病變。過去我們經常在解剖消瘦飢餓的擱淺海豚時發現一個空無一物的胃,但這次探查Popper的消化道時,Popper胃裡面雖然有些塑膠片異物,但也還有食物的殘留,腸道裡也可以找到正常消化後的食糜。

詳細的病理分析由於標本實在過於腐敗,是否能進一步分析還需要嘗試。但就初步的剖檢結果顯示:這隻已經生了好幾胎的歐巴桑海豚,原本還生命強健的正在覓食。禮拜一還能見到她游動,禮拜三卻突然留下海上其他親人而死於非命了。造成她無法壽終正寢的主因,極有可能是海面上遍佈的網具。根據她全身粉白的體色,Popper至少是隻熟齡有討海經驗的海豚,人類很難用笨來形容她這場劫難,而是該反問在海裡到底飄滿了多少的人為危險?

照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網站http://www.whal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24&Itemid=186

其他海上親人的處境 依然危機四伏


像Popper一樣身上有傷疤的白海豚不在少數,研究顯示,在71隻可辨認的白海豚身上,至少有高達42%的比例有人為活動的明顯傷疤(30隻),其中漁業傷害是主因。這些年我們持續的幫中華白海豚拍照記錄,發現海豚身上的意外事件實在很頻繁:有的身上不僅套著繩索、甚至還掛著漁網,抑或去年還完整的背鰭今年就削斷了大半。白海豚身體上各式各樣的巨大傷痕,不禁令人懷疑這些海豚們經歷了什麼冒險與災難。

根據林務局委託臺灣大學鯨豚研究室進行的調查、以及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針對中華白海豚族群監測的研究報告中,皆可以見到這些傷痕累累的實例。但我們發現這種漁業傷害在各種年齡層都有案例,且年齡越老的個體身上傷疤累積的越多,不論人們怪罪年幼無知的海豚不懂事,還是年輕莽撞,甚至年老體衰的海豚無法躲避漁網。種種的事實皆顯示漁業網具確實侵犯了白海豚的生活空間,增加牠們的生存風險。

漁網細長繩索會割傷背鰭尾鰭,尖銳的魚鈎會刺傷嘴喙,漁船的螺旋槳更是會在白海豚身上留下一刀一刀的連續傷痕。更可怕的是纏上刺網的個體可能無法脫困、一命嗚呼。去年我們看到一隻年輕個體,身上纏著網具繩子割著牠的身體,在海水裡痛苦的求生存,看了令人鼻酸。今年夏天海上調查人員再度見到牠,一方面慶幸牠生命的韌性,一方面看到那巨大的癒合傷口醒目地控訴著人們的殘害。

被漁網纏結後的癒合傷口。 照片來源: 鯨豚攝影者提供


其他傷疤照片,照片來源:林務局,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 噪音監測計畫報告書p.34 ,臺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研究所等研究單位執行



除了直接的漁具傷害外,海洋資源的競爭更是人類和鯨豚之間不見血的戰爭,臺灣西岸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身形消瘦且常見背部肌肉凹陷。 每次看到中國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時,大家都會驚呼「這海豚好胖!」,但或許只是我們在臺灣常見的白海豚較為消瘦、少見多怪而已。

拖網、刺網等消耗性的捕撈方式,讓漁業資源大幅下降,連還沒長大或是難以下嚥的漁獲一樣捕捉上岸做為養殖魚類的飼料。加上河川上游的攔河堰不斷興建,溪流河水變成工業用水,把帶有營養物質的淡水攔截,結果不只是讓原本可以涵養豐富漁獲的河口區生產力大幅下降,同時河川流量的減少也連帶的改變了西部沿海, 尤其是河口地區沿岸區域沉積模式。事實上,這樣的變化已經造成臺灣西海岸白海豚棲息環境的退化。

如果說刺網、底拖網這些消耗性漁業讓白海豚的食物來源減少, 那麼由於河川和沿岸的開發活動, 則是從根本上把白海豚覓食的地方去除掉。白海豚除了要煩惱抓不到魚吃,真正能充飢的食物又富含人工污染添加物。食安問題不是只存在人類社會,高污染的汞、重金屬、多氯聯苯這些工廠排放的有毒物質,排放到海洋裡除了順著食物網累積到白海豚身上,也累積在漁獲中吃進你我的肚子裡。吃的少、吃的差造成海豚們健康的危機,影響免疫能力,慢性的毒害中華白海豚們,造成臺灣海域中華白海豚的皮膚病變比例相當高。

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遲遲未能定案!

就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後,林務局預告了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希望能讓這瀕臨滅絕的白海豚們有一口喘息的機會。重要棲息環境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是對一個瀕危物種最基本的保育措施。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規定:「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營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應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之方式及地域為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既有之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為,如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提出改善辦法」。

但當我們看到白海豚身上一片片的網痕、一道道螺旋槳傷痕,我們該如何找「當事人」限期提出改善辦法呢?況且不論管制措施、就連一個維持現狀的重要棲息環境在預告30天後,仍然因為各機關紛擾的意見而無法正式公告。從臺灣開始推展白海豚的研究工作以來,所有的研究報告都指出臺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族群面臨著五大威脅:棲地消失、水下噪音、海洋環境污染(pH 8.0)、漁業衝突及河川流量減少。

這些問題每一刻都威脅著海豚的生存,劃設了大範圍的重要棲息環境後,後續的監測管理,更是迫切的工作。最新的族群動態研究指出:如果每年白海豚因人為活動導致的死亡增加1%(以臺灣的族群數量來說,每年死亡增加0.8隻),在100年後的族群滅絕機率就至少增加7.5%。而在60%的族群動態模擬中,族群量也皆在3個世代(大約60年)中下降超過80%(Huang et al.2014)。從2009年至今,已經證實至少有3隻不同年紀的海豚擱淺死亡。如果我們再不採取積極的保育措施,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在未來的生態學與保育生物學教科書上將只會一再提醒,臺灣西岸海域就是白海豚的墳場。

立刻能作的積極保育措施


如果希望在西元2100年的時候,後代子孫們在海邊仍能見到白海豚曼妙的身影,我們現在就要更積極的進行保育措施。第一步能做的就是改善「海洋環境」,以獎勵與稅賦優惠方案鼓勵更多的漁民採用友善海洋的漁業,像是在苗栗縣相當盛行的船釣、一支釣...等,並逐步徵收或以課徵環境稅等方式來減少刺網及拖網等破壞性強的漁法。

另一方面,應更加強沿海環境的巡護能力,徹底執行離岸3海浬內禁止底拖網,或是使用違法的3層刺網等違規取締,鼓勵在地民眾一同加強巡察及回收周邊海域的廢棄網具,並修法讓巡護單位在發現漁民違規時有實際行政處分之權利,並非僅開單告發但卻無權處罰。此外,並應立即邀請各單位研擬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核心區劃設,討論依照魚群繁殖時期休魚與捕捉體長等限制捕撈作業,增加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成長的潛力。

緊接著可以仿效水、土汙基金之設置機制,修法針對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內排放廢水、長期製造大量噪音之工業單位收取污染防治費。並持續針對目前沿海工業區進行科學調查與實驗釐清廢水排放與河川流量減少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生態衝擊,及研擬保育措施提出改善辦法,以從根本來恢復海洋生態,同時增加漁業轉型後的捕撈效率,保障漁民生計。

同時,透過NGO協助開放公眾參與和第三方監督,由科學專業團隊長期監測重要棲息環境品質、海洋生態系統組成與中華白海豚生態。在族群生態上可持續追蹤群體數量、新生海豚幼兒繁殖狀況、死亡率等資料來判斷保育策略是否有效;由群體及個體分佈範圍配合行為觀察瞭解棲地利用及其品質,照片記錄判讀體表傷疤與病變的健康指標。透過水下錄音機與水質監測網絡瞭解重要棲息環境內的水下噪音干擾與海洋汙染變化趨勢。政府跨部會的中華白海豚保育定期會議必須持續且定期召開,透過各部門保育措施執行效果的回報,配合科學數據的監測結果來更新。

現階段執行保育措施的各單位都面臨人力物力資源不足的窘境,保育主管機關也更應協助NGO尋找有意願的民間社群與單位,培養更積極的社區保育意識。除了產、官、學應極力投入保育白海豚的工作,恢復西部海域的海洋生態之外,我們也更應找出一條讓民間社群和白海豚族群共存共榮的路,讓臺灣的海洋保育執行能朝正軌前進一大步。

2014/9/9苗栗中華白海豚擱淺事件 中華鯨豚協會說明

【相關文章】

白海豚剩62隻 4成帶傷 民間催生海洋部
白海豚保育十年回顧定調:移除5大威脅2030年拚100隻
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恢復臺灣西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藍圖
東臺灣海峽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劃設十大準則
pH 8.0 對白海豚的影響

【參考資料】

中華鯨豚協會: Popper解剖報告( 圖片版)
林務局 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棲地環境 噪音監測計畫 報告書
Shiang-Lin Huang, Wei-Lun Chang, Leszek Karczmarski .  2014. Population trend and vulnerability of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off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doi: 10.3354/esr00619.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往下看>>>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2015_ 鯨豚科普文章


【鯨彩一生】
  在紐西蘭念博士的蔡政修在環境資訊中心撰寫關於鯨豚的好文章 :

【鯨豚;海洋生態】

  是在英國念博士的陳瑩在台大科學教育中心撰寫的鯨豚新知:

鯨豚嘴裡的大哉問

鰭貌不揚:海豚胸鰭的祕密

屍體漂流學:尋找海洋裡發生命案的第一現場 (上)

屍體漂流學:尋找海洋裡發生命案的第一現場 (下)


【鯨豚擱淺事件簿】
  是在台大念博士的李文達獸醫在中華鯨豚協會撰寫的擱淺案例分享:

海豚毒奶事件 ?

是誰? 從鯨豚身上的傷口找出兇手! 

Popper, 是我們對不起你

【聽海】是台大生演所林子皓博士的水下聲音與鯨豚介紹:

台灣東部海域鯨豚群聚生態之自動化監測平台

鯨豚聲音的行為生態與野外監測之應用

【科普雜誌】的介紹--

大自然雜誌的【海洋尋聲記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持續更新中,也希望各位朋友看到好文時也可在下方留言分享 :)

有發現一件事嗎?  這些研究生,研究人員都很苦悶 ,一直在寫科普文章.... XD
其實是我們知道臺灣關於鯨豚的資訊較缺乏,透過這樣的資訊分享來與大眾溝通。




往下看>>>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臺灣東海岸的領航鯨

    對於一般的鯨豚愛好者來說,最容易耳聞有關領航鯨的消息,應該來自於新聞的報導。領航鯨最著名的,就是牠們頻繁集體擱淺的悲劇事件,不僅每年在紐西蘭與澳洲海域會有數十隻到近200隻的大群體領航鯨擱淺,這漆黑又偌大的美麗生物,奄奄一息的躺在沙灘上的畫面令人心生不忍,但這一切都與牠們與生俱來的「領航鯨」宿命有關:簡單說就是由於同一群體間成員的感情太好,生死與共,福禍共享。2004年台東成功也曾經有九隻領航鯨的擱淺救援事件,相當令人震撼。

    台灣東海岸出現的領航鯨群體大多是30~60隻左右的群體,偶爾也有100隻以上的大群體。根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多羅滿」賞鯨船與「海鯨號」的照片提供,我們使用每隻鯨魚背鰭自然生成的疤痕來辨識,製作領航鯨身分證,目前已經辨認出至少80隻以上具有長時間可辨認特徵的個體,但僅有少數幾隻個體曾經被重複拍攝到,尚不能提供活動範圍等更詳細的資訊。而且根據早年1998~2010年的資料,領航鯨偶而在春秋兩季有機緣遇見,但是在2011-12年的夏天期間,領航鯨突然變成了一種常見的黑鯨類了,花蓮與石梯海域的賞鯨船每年平均遇到6群次以上的鯨群,目擊的次數甚至超越了偽虎鯨,其中經過照片辨識的比對有可能是同一大群在台灣東岸附近徘迴。至於為甚麼領航鯨突然從過客變成了Long stay,甚至有沒有可能變成新移民呢?豐富食物的吸引力可能是原因之一,但領航鯨在整個西北太平洋是如何游動?如何生活的?我們所知仍甚少,還等待有機會安裝現代科技的衛星追蹤器來觀察牠們。

    不論如何,台灣美麗的東海岸張開著雙臂,隨時歡迎這些黑黝黝的好朋友─領航鯨。如果,你有機會到此賞鯨,記得睜大雙眼,搜尋海面,有沒有牠們的身影,讓這畫面伴你微笑入眠哦。本文轉載自大自然雜誌118期

花蓮石梯海域的領航鯨


研究人員與領航鯨

可愛的領航鯨動作 (休息與浮窺)


其他可參考資料:

臺灣海域領航鯨的目擊與擱淺紀錄
領航鯨家族出現囉!!!
領航鯨噎死在沙灘上??!


透過背鰭特徵的辨識,我們可以區分出現的個體


往下看>>>